校园动态

“博士村长”专访一 || 茶产业团队王雨鑫

发布者:邱利军发布时间:2021-04-27浏览次数:15

“博士村长”计划与茶产业团队简介

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201711月启动实施,至今已有三年。“博士村长”团队在宋宝安院士、金林红教授、张万萍教授、罗勇部长及黎应飞副处长的带领下,以贵州大学博硕导师为指导,博士研究生为主、硕士研究生为辅、涵盖本科生,结合贵州大学综合性学科优势,汇聚全校优势力量,组建生态渔业、生态畜禽、精品水果、蔬菜和茶叶等十二产业团队,形成一股中坚力量,在贵州省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茶产业团队在贵州大学茶学院吕立堂教授、精细化工开发研究中心金林红教授等专家的带领下,共有25名研究生投入到博士村长工作中,工作地点涵盖贵州省的湄潭县、普安县等20多个区县,工作内容主要为茶产业调研、茶树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茶园管理与茶叶加工技术指导、茶树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茶叶提质增效技术推广以及建立茶园绿色防控示范区等,为当地提供细致的茶叶技术服务,现场实地指导率为100%,成效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九”讲话中寄语贵大学子:“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也是在作贡献。希望大学生们积极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成长成才,报效祖国。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希望大学生们自强不息,做中华民族的脊梁。”贵州大学“博士村长”团队成员亲下基层,用眼皮贴近地皮的实践完美诠释了该讲话深层意义义。

今天,让我们跟随“博士村长”王雨鑫走进茶产业团队的扶贫实践。

 

茶产业团队王雨鑫

 

 个人简介:王雨鑫,男,中共预备党员,贵州六盘水人,199779日生,2019年毕业于贵州大学茶学院茶学专业,同年考入贵州大学茶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茶学院邓燕莉副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3篇(CSCD一篇,北大核心一篇,普刊一篇),获2019-2020贵州大学硕士一等奖学金,贵州大学三好研究生。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

201911月至202011月担任博士村长茶叶产业队队长,担任队长期间,跟随导师至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和遵义市播州区进行茶叶加工技术指导。现为茶叶产业队成员,主要负责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园管理、茶叶加工以及茶树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疫情期间走遍20多个产茶县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绿色防控示范区的建立。

谈到驻扎湄潭县的经历,王雨鑫说:“湄潭县茶产业发展很好,但并不是全域发展都好。部分地区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我们之前到过一处,该地产茶叶原料,但茶农不具备茶叶加工技术,也寻不到技术指导。当时我们都很惊讶,在湄潭这样的产茶大县,怎么会有人不懂茶叶加工呢?后来发现在湄潭县还有很多茶农不懂茶叶加工,无法做出满意产品,于是我们决定去教茶农加工操作,最终效果也还不错,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内心很是喜悦。学校也号召我们,要把科研做在贵州大地上,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我真的觉得我们做到了。当能用自己所学真正地帮助到这些茶户,让他们真正德学到技术,我们也很激动。”

当然,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时,他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一是定点跟踪难:在做技术指导时,不一定是整个团队一起出发,而是分散行动,因此导致长期定点跟踪实施有一定难度;二是当地茶农的信任问题:“你们都还是学生,能真正帮助到我们吗?”这是帮扶团队每每去到一个新帮扶地时经常被问到的问题。由于还是学生,所以刚开始他们也会面临不被当地茶农信任的问题,但这种情况往往只出现在刚去的时候。“我们驻扎在基地是真正要在当地干活的,从一个茶芽摘下来,到最后成品茶,要指导茶叶加工生产的全过程。当我们真正带着茶农做完整个过程之后,茶农对我们的信任就建立了。因为他们刚开始对我们的不信任仅源自于我们年轻的学生身份,当我们真正做出事情来,对我们的信任也就产生了。” 王雨鑫略带自豪地说。三是行路难和沟通难:越偏远的地区往往越缺乏技术、越需要帮扶团队的帮助,所以他们帮扶的地区往往都比较远,下了高速以后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似乎成了帮扶的常态;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时,还会面临沟通上的难题。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帮扶团队的脚步,相反,他们走得更远了!

 

王雨鑫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

 

在谈及茶产业团队今后的工作突破时,王雨鑫说:“目前我们在茶叶基础生产方面已经做了相当的工作,而在销售等生产后期工作还做得相对教少。前期精化中心做绿色防控很强,茶学院对茶叶管理、茶叶加工等方面也做了很多;但是对茶叶产后方面的工作还是需要加强,后期可能需要和营销学、旅游规划等专业的同学合作。现在都讲究学科交叉,我也希望接下来团队和营销方面的同学有一定的合作,不仅要生产出好茶,更要把好的茶叶卖出去,在茶叶生产后期的销售推广等方面贡献“博士村长”更大的力量。”同时,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之际,如何与“乡村振兴”计划有效衔接也是他们正在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首先要稳固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把定点跟踪工作做下去,把刚开始的计划坚持下来。贵州省的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一,希望能够把定点跟踪做下来,了解后续发展的相关情况,及时给予技术支持,及时有效解决问题。另外,要把产后的工作做起来,要结合其他的专业,设计一个比较好的思路,比如借助直播带货平台等,把地区联络较弱的地方把茶叶推荐出去。”王雨鑫如是说。

 

“博士村长”计划茶产业团队合影

 

在被问到参加“博士村长”计划的收获时,王雨鑫笑了笑,说:“参加‘博士村长’计划主要是对我们知识和意志的锻炼。我们去驻村都是做技术指导,用我们所学的东西、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去指导茶农的生产活动。这些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身心的锻炼和洗礼,真的只有实实在在到农村才知道当地的具体情况。很多时候我们设想的都比较好,真的下去之后就发现,原来真的还有很多人不懂这些东西,需要有人去指导。而且,在贵州这边,通常是高山云雾出好茶,很多好茶的茶树种植是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有些地方可能手机都没信号。这也是对团队成员在身心上的考验,一是考验大家的知识,二是锻炼大家的意志。对我们来说,收获很多。” 

 

严于律己,敏而好学

奋斗是恒久的征途

对于做技术指导的他们,自己没点技术,是不可能去指导别人的。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在不断输出的同时,也要时常给自己充充电。王雨鑫在分享读文献、写论文的干货时说:“ 我主攻的是茶艺品质方向,所做研究大多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设定方案,论文都要靠实实在在的数据做支撑,用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说话。我所做的主要是筛选,到田间地头去进行单株筛选,然后拿回来,研究它单株的品质,再结合实际来写论文。每个学科的特点不一样,说到干货,我觉得主要是要踏踏实实做实验,不要怕苦怕累,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东西做出来。对于阅读文献,我一般是第一遍通读,然后找自己要关注的内容。比如我的实验方法需要改正的时候,就会去看一些相关的比较好的文献,着重看它的方法。可能和其他学科有点不一样,但是读文献侧重方法与思路,这是可以借鉴的,即通过这些思路和方法我可以得出什么东西,可以从中总结出自己的东西。当然,最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科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王雨鑫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

 

一个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读研至今,王雨鑫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对此,他说:“感谢团队指导老师给了我们很多技术上和知识上的指导。作为研究生,我们在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还是有所欠缺,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汲取。也要感谢基层干部、工作人员的支持,学生下去驻村,如果人家不搭理你,那就什么工作都开展不了。此外,还要感谢团队成员们默契的配合和团队成员自身的努力,每每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会一起思考、讨论、查资料,然后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

 

过往已逝,未来可期

生活是酸咸苦辣甜

短短一个小时的专访,如果要问王雨鑫给贵小研留下的最深印象,那我想可以用“乐观、专注、负责、热心”来形容。虽然科研压力较大,但他始终怀着积极的心态去笑对生活中的酸咸苦辣甜。本科就是一名贵大人的他,在研究生求学期间仍然坚持着本科未完成的任务,一丝不苟;同时,面对同学们科研上或生活上的困难,他也时常伸出援手,全力以赴地去帮助他人。被问到兴趣爱好时,王雨鑫笑了笑,思考片刻回答道:“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里,其次是写论文、出差,每天给自己的放松时间就是在贵大的校园走一走,换换气,这是很多农科学生的相似经历。因为也确实需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努力汲取更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要努力学习把知识点归纳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所以课余生活基本上很少,主要的爱好就是偶尔出去运动运动,比如远足,天气好的时候去十里河滩转悠转悠,给自己适当地换换气,适当放松会事半功倍。每天吃完饭的时候,我一定会在操场上绕两圈,因为科研的工作量很大,所以每天要坚持适当的锻炼。同时,每天早晨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一笑,科研很苦,我们要让自己开心起来,从中找到乐趣和价值,就像“博士村长”计划刚开始启动,当茶户真的开始认可我们的时候,自己是觉得很开心的,让我们知道研究这些东西不是无用的,不是白费的。另外,要保持开朗的心态,做科研刚开始都会有很烦躁的时候,我通常是出去走走、去操场上跑一圈,然后回来继续干。先给自己适当的放松,不能绷太紧,然后再针对性地分析,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然后再着重收集资料进行攻克;如果自己实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去求助老师,从老师那里得到指导性建议。刚开始遇到瓶颈的时候,都会有一点急躁,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和,冷静地去思考,多对自己笑一笑,保持乐观的心态,遇到困难才能从容面对。”

 

王雨鑫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

 

以奉献之名,谱青春之歌——“博士村长”团队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将科研做在中国大地上”,愿我们每一岁的成长都奔赴在自己的热爱里,不负年华,不负祖国!

 

图片:茶学院王雨鑫

文字:新闻部吴淼 蔡明杰

封面:计部韩京桥

编辑:编辑部王钦

责编:编辑部周雪荃

审校:孔曼曼

编审:张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