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我校“博士村长”项目在第六届“建行杯”中国国际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荣获金奖,成为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首个金奖项目,也是贵州大学百年历史以来第一个金奖,该项赛事素有全球学生界的“奥斯卡”之称。此外,我校周元进、李冬雪团队的“稻蛙香”闯进了总决赛,并在高教主赛道的师生共创组中荣获银奖,同时我校还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先进集体奖和逐梦小康奖。
(“博士村长”项目颁奖典礼)
贵州大学“博士村长”于2017年11月启动实施,至今已有三年。“博士村长”们在校长宋宝安院士、金林红、张万萍、龙友华、陈卓、姚俊杰等专家教授的带领下,由贵州大学博硕导师进行指导,以博士研究生为主,硕士研究生为辅,涵盖本科生,结合贵州大学综合性学科优势,聚全校优势力量组建生态渔业、生态畜禽、精品水果、蔬菜和茶叶等十二产业专家团队,形成一股专业的,综合性的优势力量,在贵州省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获奖证书)
博士村长-红色筑梦团队成员:王倩、高磊、莫飞旭、申修贤、李亚东、张明华、仇志浪、纪达、张丘丘、周慎卿、李锦谊、王运、刘娜、齐普应、张建。
(博士村长团队成员合影)
发挥自身优势,贡献贵大力量
“博士村长”项目在致力于贵州省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每个团队都以自身所长,发挥自身优势,贡献着贵大力量。“在扶贫过程中遇到困难最多的是猕猴桃产业”,团队成员莫飞旭如是说。据了解,猕猴桃产业在贵州省是精品水果中的一个经典产业,也是贵州省脱贫攻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在猕猴桃种植面积比较小的时候,几乎每个区域的“博士村长”都去实地考察了其在种植和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猕猴桃种植面积的扩大,出现了专业人才的短缺、相关技术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例如病虫害治理、种植和产业管理等方面都没有很完善的技术支撑,博士村长们在开展工作中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成员经过思考与讨论,最后决定通过制定技术方案,统一某个区域使用某个方案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水城县种植了12万亩猕猴桃,通过选择实地考察其中2万亩的基本情况,制定出关于水城县种植猕猴桃的产业管理措施,然后由当地相关的农业管理部门,把这个方案实施下去。通过这种方法,让当地农业管理部门进行技术的宣传与普及,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达到了授之以鱼,同时授之以渔的目的。
(团队成员商量解决方案)
今年春耕期间,全国各地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农民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迫在眉睫。于是,博士村长团队迅速召集了贵州本地的成员,在沿河县及威宁县成立了一个小分队(沿河威宁作战队),主要助力蔬菜产业,由人称“蔬菜女神”的张万萍老师带队。由于本地的团队成员有限,团队还邀请了其他当地的贵州大学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参与到助力春耕工作中来,为沿河县和威宁的农户发放了11万册的“技术明白卡”。在威宁双龙镇的三个村(高坡村、高山村、梁山村),博士村长们完成了一个1.1万亩的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除此之外,博士村长们还采取线上的方式,通过微信、QQ或是腾讯会议等平台,针对渔业、猕猴桃种植、樱桃种植等方面的问题,对当地农户进行线上指导。
(疫情期间蔬菜团队正在耕作)
获“互联网+”金奖殊荣,绝非偶然
当问及这次为什么能够获奖,团长王倩给出了理由。首先,她对团队优势作了以下分析:一是专业程度,贵州大学二级学科博士点46个,其中农业相关有31个,占据整个博士点的2/3。博士村长团队是以农学为主,其中植物保护是贵州省唯一的世界一流学科,博士村长团队目前在册登记的有1267人,其中博士就有251人,专业覆盖面以及扶贫的精准度都是史无前例的。二是团队做到了科研与扶贫的有机融合,在扶贫的同时,团队成员也开展自己的论文试验,将所学的东西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的收获又反馈到科研中。三是地理优势,在地理位置上,贵州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国家经济政策中,贵州是作为重点的脱贫攻坚省份,在全国是最受关注的。贵州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资源丰富,在过去是缺少技术,现在在贵州省政府的全面推进下,贵州的交通网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县通高速,我们技术人员更容易走进乡村,回归乡村,把技术带回去,带领乡村真正脱贫致富。四是在地方联动上,团队项目是贵州省重点扶持项目,得到了教育部的6次发文点赞,也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这件事情得到了贵州大学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这是学校的基础项目,是经过学校党委会批准成立的,政策方面得到大力的支持。
“这次获奖实现多个零突破,其实更多的是给博士村长们的一种鼓励,也是对博士村长三年工作的一种总结”。团队成员说道,三年来,“博士村长”项目主要在做乡村脱贫工作,现在所服务的“9+3”等地区已经全部实现脱贫,实现贵州所有贫困县清零。接下来博士村长的重心将要转移到下一个目标——乡村振兴,即振兴文化和助力乡村发展,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除了农业,博士村长也会往工业这一方面发展,比如桥梁、隧道建设、机械制造业等方向,未来将结合理工类博士学科优势,走进生产车间、工业车间,成立博士厂长、博士车间主任等为乡村振兴助力。
(“博士村长”团队凯旋而归)
没有什么收获是轻而易举的,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说起获奖,团队成员感激曾经的努力,“我主要是负责收集和整理十二产业的资料,十二个产业队给我的资料加起来有15G。我要对这个庞大的资料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最困难的应该是统计并核实十二个产业3年来带动多少人脱贫,走遍多少个乡镇,产生多少经济效益以及工作照汇总。有一次从下午弄到凌晨3点多,整理好了才想起没有吃晚饭,在寝室环顾一周也发现没有什么吃的,于是啃了一个苹果就休息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辛苦的一切都值了。”团队成员申修贤说道。
比金奖更难能可贵的,是经历
“在整个备战期间,争吵是常有的事情。”高磊说道,“在比赛的前夜,我和王倩在广州的酒店,其他成员在贵大的备战基地,我们连夜开视频讨论几个重点问题,一直讨论到凌晨一点,期间我们还是会就某一个问题而争吵!当晚我和王倩休息后,团队的莫飞旭一整夜都没有睡,熬夜把我们新提出的问题整理了出来,在我们比赛还有半小时上场前发给了我们。因为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拿下贵州大学的第一个金奖!夺得金奖,我们更多的是兴奋,是开心!但其中还有着些许的失落,有着不舍!整整历时4个月的备战,建规学院的基地成了我们的家,每天8:00—23:00我们团队都待在一起,比赛结束了,我们都将继续着自己的故事,再也不能每天待在一起,心里确实有千万个不舍!”
最后“博士村长”团队特别感谢贵州大学教务处黎应飞副处长在备战期间无微不至的照顾。团队成员回忆起参赛过程中的一个场景:18号上午,团队成员高磊和王倩进入候场室,突然发现成员王倩服装上的银饰忘记戴上,黎处长赶紧从观摩楼小跑过来送银饰,但由于路演楼不允许老师进入,只能送到门口。“黎处转身走了的那一刻,我和王倩望着他蹒跚的背影、迈不开的步子,我们的眼泪就下来了,备战期间的各中滋味顿时涌上心头。那个背影,现在回想,特别像一位老父亲送自己的孩子走进高考考场的感觉。”团队成员高磊说道。
(黎应飞副处长)
博士村长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把“博士村长不是官,为民服务走田坎,博士村长聚成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口号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这个大家庭,在这里,挥洒不一样的青春,留下不一样的足迹,回忆不一样的人生!
图片:博士村长团队
编辑:编辑部郭静
责编:编辑部楊宇
审校:石英 沈洁
编审:张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