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喂,妈,你在干嘛呢”

发布者:明慧发布时间:2020-11-09浏览次数:16

“妈,挂了,我真的很忙”

“没什么事我先挂了,我这还跑着程序呢。”——这是我最近一次和父母通话时说的最后一句话。乍看一眼日历惊觉这已是小半月之前的事了。




    双十一活动早早便在预热,他们买东西时不留神开通了花呗,着急地问我怎么关掉这个对于他们那一辈有点“新奇”的玩意儿。

“你就点我的,点设置,看到支付设置了吗……”电话的那一端,他们一边在笑一边在摆弄手里的支付宝。“最近还是很忙吗?记得少熬夜,多喝水!”我开始有点不耐烦,想不通明明可以百度解决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打电话过来嘴上嗯嗯嗯的机械应答,其实心里早已飞到九霄云外:程序跑的怎么样了,周末的篮球赛要用什么战术,过几天去哪里玩……

“妈妈很想你,你却连电话都没一个

 


挂断电话,坐在电脑屏幕前,突然反应过来,他们真的不会吗?好像不是,他们只是想和我说说话。“程序进展、打球、去哪里玩”等“忙”事都变得不重要了。细想一下,我真的这么忙吗?我真的连给家里打一通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吗?

“我真有这么忙吗

考研时候父母怕打扰我,上学期间父母怕打扰我,期末考试父母怕打扰我……为了照顾我的各个敏感神经电话那头传来的永远是那些零零碎碎的日常家里的花开了,邻居家的小猫生了一窝崽崽……

居家准备复试的疫情期间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他们也只是轻声敲门递水果递牛奶,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因为一点点动静影响到我。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那天,妈妈哭着说这个结果她很喜欢,那时我还奇怪她为什么会这么大的反应。



犹记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放学的路上跟他们说今天学校里都发生了什么,老师留了什么作业,班里谁又挨批评了,今天上课讲的什么等等,就好像放学之后所有的时间都是留给他们的。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怎么和他们聊起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业越来越多,放学越来越晚,和他们交流也越来越少。




 

读研之后,感觉自己似乎越来越浮躁,越来越不安。同样的问题,如果是在本科,我可能还会录个视频告诉他们该怎么操作。而现在,我把这些我本可以轻易解决的都抛于脑后,还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过去。原先那个愿意听他们说话,跟他们拉家常的自己现在居然渐渐变得对他们失去了耐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比起他们,我们还是这个世界的“新人”,对一切的未知充满迷茫。我曾经很讨厌父母的唠唠叨叨,天冷多加衣服,上课认真听讲,待人平和友善,做事脚踏实地……我总是没有耐心,觉得他们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没有尊重考虑我的想法,后来不是言语激烈的寥寥收场就是嗯嗯啊啊的应付过去。但其实我们没有经历他们的那个时代,他们也很难理解我们这个新时代的事物。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他们也想了解认识这个新世界,他们也想和我们有共同话题,只是学的没有我们快而已。父母在这个世界闯荡了四五十年,他们多希望能传授给我们生活的经验,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少走些弯路、少吃点亏啊。我们年纪尚小,不曾理解为人父母的苦衷,也就更不会理解独自出远门时父母内心的牵挂。











“妈,天冷了,注意保暖”

繁忙的科研生活并不是我们淡化和家人之间感情的理由。我仔细反思了一下,忙吗?的确,但没有到和家人沟通的时间都没有的程度。不可否认,当我们选择读研的时候,其实挺亏欠他们的,三年、五年、甚至八年,这期间我们自己要忍受孤独,经历磨炼,而父母作为我们的后盾,承受的一点不比我们少

我们总是把最温柔和善的一面给陌生人,而面对我们最亲近的父母时,却容易丢失礼貌失去理智暴躁易怒攻读研究生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事情父母和我们是站在同一战线,也许他们在科研的路上不能帮助我们什么,但至少会鼓励我们、安慰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是我们最坚实的臂膀,也是我们最安全的避风港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遇到困难和挫折,家的大门永远向我们敞开,只要在父母身边,我们依旧可以安心的做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别人只关心你站的高不高,但父母会关心我们过得累不累。希望我们只是回家的次数变少了,但和家人通话的次数变多了。想想父母接到我们的电话,或许也会像个孩子一样心花怒放,笑容满面。


 

此刻,手机屏幕前的你

在干嘛呢

多久没和故乡的父母通电话了呢

“刚刚,昨晚,几天前,还是半个月前……”

抽空给父母打个电话吧

不管什么时候,他们永远在等你


图片:新闻部范润泽 网络

文字:新闻部范润泽

封面:新闻部范润泽

编辑:编辑部张卫洁

责编:编辑部韩玉宇

审校:毛昊旻 沈洁

编审:张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