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梁宗琦,男,汉族,1936年出生,重庆合川人,贵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贵州农学院(后与贵州大学合并)院长,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工业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菌物系统》编委,先后受聘华中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兼职教授。
导师荣誉:
1998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虫草及其无性型综合研究),
2002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虫草及其无性型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2017年戴芳澜终身成就奖。
导师成就:
1.编研《中国真菌志》第三十二卷、第四十三卷,
2.主编《中国虫草图谱》
3. 在《微生物学报》、《菌物系统》、《菌物研究》、《食用菌学报》、《新疆大学学报》、《Mycosystema》、《Fungal Diversity》、《Mycotaxon》等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多篇,
4. 建立了灰黄霉素固体发酵灌水湿润工艺,
5. 确定真正虫草无性型多种,
6. 参与多个中国政府国际合作项目,其中包括生物因子在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中的综合应用、梨火疫病菌及果树细菌性根癌病菌的拮抗性筛选和应用前景研究、高产天然维生素A和E真菌资源筛选及育种研究以及漆酶高产真菌资源筛选及生产工艺研究;在中—法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中研究虫草镇痛组分的结构及其化学修饰;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拟青霉属资源调查及其分类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中国拟青霉志研编。
有些路,总是进退无所;有些时光,总是如鲠在喉;有些人,总是把全盛活过。
生命是一根变幻的时间轴,有些人的坐标点随便点开就掺杂着喜怒哀乐;梦想是一条彷徨的泥泞路,有些人的绊脚石随便砸开就充满了世间百态;坚持是一双真实的老茧手,有些人的指纹路随便剪开就溢满了贫瘠希望。这样的人,要么成为疯子,要么成为传奇。走过长长的走廊,人影一直晃动,随着摄像机镜头的定格,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传奇。
梦转三巡,星星之火
健硕的背影,藏蓝色衣服,深灰色裤子和色调协调的运动鞋;铿锵有力的声音,和蔼的问候,适宜的寒暄和爽朗的大笑;洁净的实验室,学术的氛围,好奇的我们一同进入梁老师的思绪。
20世纪40年代左右的重庆的华蓥山山脚下,一群少年在烟雾袅绕里透过白纸黑字的报纸仔细窥探着外面的世界。一次次崭新的视野,一件件红色的革命,一条条振奋的消息让他在梦醒时分跨出了大山,看遍外面的光怪陆离。因为不甘那一片狭小的天地,不愿一辈子只做送煤翁,不愿活成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寒门开始挑灯夜读,从山沟里考上了县城的中学,开始艰苦求学,来到更高层次的大学,开始热爱科学,热爱文字碰撞出来的灵感,热爱技术融合出来的实验课题,成为贵子。
每个人都有希望,但不是每个人都在追逐。那个红色年代,在物力、财力都跟不上的小小贵州,年轻的梁老师在学习到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让他的思想,追求,格局不被限制;在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能做什么时,他自学去追求浩瀚的知识世界,最终进了微生物所进修,当作为一名贵大人在学术报告上进行汇报时,有人发出疑问是否师从川大,他的欣慰便不是滋味;在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和科技力量共同进步时,他作为贵州的先驱分子,日以继夜苦思冥想,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全国会议学术报告中,被人误解是留学归来时,他说归处夜郎。那时,贵州农学院暖黄灯光下,身穿白大褂的梁老师和外界学术已经悄然接轨、同行。
在那个以左为卑的年代,那个外国已高速发展,充斥着金钱和名誉诱惑的年代,那个爱国心还如此赤诚的年代,作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青年人,当身处异乡,学有所成时,他说他没有成为回不来的那批国人;他克服语言障碍,相继出国进修;他与英国合作虫草项目,将特色展示;他放弃升官仕途,身上穿着的还是那件白大褂。
黄金时代,燃情岁月
“我这一生最感到欣慰的不是获得名利,而是和我的每一位学生一起努力,体会到了平凡可贵”。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给学生传播知识也要发掘学生的智力,既要给学生面包也要给学生猎枪,既要做教师挖掘学生的智力也要做伯乐对其因材施教,既要做烛光照亮学生也要做火焰燃烧学生。既要注重知识、理论、技能的传授,也要让学生有自信、自强、自知的力量。
自信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不妄自菲薄但也要清楚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知是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感知;自强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将自信和自知发挥到极致。梁老师将这三点贯穿于整个教学经历中。这样的理念指引了不同的学子在不同的道路上做出最好的选择。
在提起梁老师的学生时,他脸上的眉眼展开了一个更大的弧度,话语间充满宠溺和骄傲。他说看着他们的成就,验证了我的教育理念是对的,教书不是照本宣科,是将自己对自己的时代,对如今的时代的领悟传递给学生们,让他们一起领悟。如今,我最想的是这些理念有所传承。
时光荏苒,光辉不灭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关键的只有几步。梁老师,在年少时不安于现状而选择了求学,在年轻时为了追求有了受益良多的留学经历,在升官仕途中放弃官名沉淀到科研之中,在中央政策整合教育资源时,选择将人才辈出的农学院与贵大合并提高贵州的教育力量。
教师的力量是伟大的,能做到的寥寥无几。梁老师,在面对年轻老师怎样发挥自己的特色时,说出只有做出特色的东西才有自己的特色,在合并教学资源时,想到的是学生的出路而不是个人利益,在研究型教育型大学的分类中提出没有科学研究,不能创新发展,只有科学研究,才能教书育人。
在胶卷被消磨殆尽,笔墨写不出文字,时光流逝,他把自己的成长和时代的成长同步了。
文字:生命科学学院陈琪
图片:生命科学学院彭思静 陈凤娇
编辑:编辑部钟雪琪
审校:编辑部徐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