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弘扬学术精神,开拓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潜力,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由贵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对外合作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研究生会承办的贵州大学第31期硕博论坛于5月22日下午15:00在东校区一号行政楼报告厅成功举办。
“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朱有勇作客贵州大学第31期硕博论坛,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题为大家做了一场精彩的专家报告。本次讲座既有理论阐述,又有个人实践,既有具体案例,又有精神升华,吸引近400名师生到现场聆听。贵州大学副校长李军旗主持论坛,出席活动的嘉宾还有贵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对外合作处以及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领导和老师。
朱有勇院士于2000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年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2006年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担任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兼任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2019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针对为什么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朱有勇院士深切地说到:“大山里人民的生活让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吃不饱穿不暖。几十年过去,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依然贫穷,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所写的文章却没有真正用到老百姓的身上,这让我感到十分愧疚。我们一定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我们的技术成果用到大山里面,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朱有勇院士是中国工程院定点澜沧科技扶贫的一员,常年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在交通不便、信息滞后的农村,与少数民族同胞间的语言障碍,以及人畜同居、苍蝇遍地的居住环境等都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令扶贫之路充满挑战。但朱有勇院士及其所带团队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带领百姓修屋建路,并立足于澜沧县资源禀赋,围绕热带雨林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科技创新,建设特色农业扶贫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把青山变成金山,扶贫工作进展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朱有勇院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讲解做什么样的科研,怎样做科研,如何将学术科研应用于乡村振兴实践。朱有勇院士团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分析澜沧县地势特色,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优势特色产业。科技扶贫的核心是创新创业。朱有勇院士还向大家介绍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科技扶贫的具体路径。例如他们在扶贫地区利用时间差,错季种植冬季马铃薯。针对河谷冬闲田资源,把冬天旱季生境与马铃薯生物学特点相结合,创建具备完整知识产权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开启了冬季农田资源利用的新局面。
在论坛的提问环节中,现场同学积极踊跃向朱有勇院士提问。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茶叶产业队的杨慧同学向朱有勇院士请教怎样提高茶叶的产量以及茶农的积极性,并将茶叶的销量提高。朱有勇院士耐心地以自己的扶贫经验为例,为同学们解疑答惑。最后,本科曾就读于云南农业大学,现为贵州大学农学院作物学专业研究生的李蕾同学为朱院士送上了鲜花,并代表贵州大学全体同学向朱有勇院士致以最真挚的祝福。
本次硕博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不仅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有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专业知识,还给大家上了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启发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不畏艰难,知行合一,自觉将学术科研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相结合,把论文真正写在中国大地上,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图文:贵州大学研究生会
责编 | 编辑部韩玉宇
审校 | 许文汇
编审 | 张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