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日的热情升温,怀揣着对自然无限热爱的林学院“探秘灵境茂兰,启迪心灵之窗”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三下乡”的征途,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风景如画的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和生态教育等形式,深入了解茂兰的自然风貌、民族风情、历史遗迹,以及其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和挑战,通过实地考察与学习,为保护区量身打造一套富有特色的自然教育课程。
团队针对茂兰保护区的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及喀斯特地貌展开深入探索。团队首先参观了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精心修建的兰科植物园和自然教育科普馆,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展示,让团队成员们对茂兰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
生物多样性与喀斯特地貌联合小组踏上了探索黑洞、神仙洞、九洞天、金狮洞、螃蟹沟及拉滩瀑布的奇妙旅程,这些洞穴与瀑布不仅展现了茂兰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也揭示了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奥秘。同时在护林员的引导下,勇攀茂兰的石上森林,成功登顶并目睹了盆地森林、洼地森林等独特景观。更是踏入了未开发的原始森林,体验了自然最原始、最纯粹的一面。
另一边,文化小分队则深入尧古、板寨、瑶村等地,通过走访村委、村民、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方式,深入挖掘和记录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深入体验了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从蜡染、扎染到古法造纸术,每一项技艺都让他们惊叹不已。此外,他们还参观了充满民族色彩的傩戏展览馆,感受到了布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7月18日,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召开自然教育课程编制座谈会,局长余登利、副局长刘绍飞、总工程师黄小祥及各科室负责人参与此次座谈会。会上,韦小丽教授、代朝霞副教授及陈莹莹老师分别就调研情况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了课程编制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生们也积极发言,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创意。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各位领导就会上调研情况提出自然教育课程编写的对象、方式、线路、方向、讲解人员等问题与老师及成员进行了研讨并充分发表了意见建议。余登利局长最后对茂兰保护区自然教育课程从“为什么做?”、“为谁而做?”和“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工作总结及指示,并表示:“近十年来,自然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都在积极探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自然教育发展途径,尽管自然教育得到大力发展,但目前的自然教育读本内容较为零散、混乱,缺乏实践操作的课程内容,因此形成完整、固定的课程体系是目前自然教育的首要工作”。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茂兰自然之美的亲身体验,更是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实践。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所见所学融入自然教育课程之中,努力创作出既科学又生动的教材,为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并且随着探索的深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教育课程编写工作也正稳步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套既符合保护区实际又富有创新性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将应运而生,为茂兰的自然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图片:龙超霞 王浩
文字:周兴武 龙超霞 王浩
编辑:编辑部袁鑫宇
责编:王骁 安廷炜
审校:张筱慧
编审:綦娅